闹洞房
有用(0)闹洞房的来历
闹房习俗始于汉代先秦时期,婚礼淳朴、肃穆。
孔子在《礼记·曾子问》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:“嫁女之家,三日不息烛,思相离也;娶归之家,三日不举乐,思嗣亲也。”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,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。入汉以后,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,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,不再固守“三日不举乐”的古训,开始大操大办,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。近人杨树达在《汉代婚丧礼俗考》一书中考证:“而为之宾客者,往往饮酒欢笑,言行无忌,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,汉时即已有之。”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《昌言》中的记载:“今嫁娶之会, 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,宣淫佚于广众之中,显阴私于新族之间,污风诡俗,生淫长奸,莫此之甚,不可不断之也。”从中可知,闹房从其出现伊始,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。
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,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。一说源于驱邪避灾。相传,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,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,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,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,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,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,并躲进洞房。当新郎、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,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,说里面藏着魔鬼。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,他建议道: “魔鬼最怕人多,人多势众,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。”于是,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,用笑声驱走邪鬼;果然,到了五更时分,魔鬼终于逃走了。可见,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。
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。新人入洞房前,长江中下游地区,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,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;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,以求吉利。新人入房后,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。诸如在东涨,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,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,并歌曰:“一砍妖,二砍怪, 三砍魔鬼坏脑袋,四砍丧神快离开,笑看麒麟送子来。”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。所谓“洞房花烛夜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有学者研究说,“听房”习俗,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。
闹洞房习俗
闹洞房除逗乐之外,还有其他意义,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、鬼魅作祟,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,增强人的阳气,因此有俗语:“人不闹鬼闹”。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.能增添热闹气氛,驭除冷清之感.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“暖房”。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,相互之间比较陌生,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陌生感,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。此外,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.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,增进亲友间的感情。
闹洞房是“三天不分大小”,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.被捉弄取笑时不能生气,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。当然,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.时间不宜太久.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。尤其不可粗暴起哄,引发不愉快的事情。
闹洞房流行节目
一、闹洞房流行节目
1、互换礼服
让新娘和新郎互相穿上对方的结婚礼服,然后在房间内表演节目,要成功将宾客们逗笑才算过关哦。
2、肉麻情话
让新郎一直连续对新娘说情话,要求一定要肉麻,如果大家都觉得不肉麻的话那么新郎不能够停下来,直到大家都觉得肉麻到不行才能通过。
3、零存整取
准备好12颗水果糖,大小适中,然后让新郎每含住一颗糖,就对新娘说一句“老婆,我爱你”,一直到将12颗糖全部含住,最后新娘与新郎嘴对嘴将糖果转移到自己口中,每含住一颗都要说一句“老公,我爱你”。
二、闹洞房狠一点的节目
1、选绳子
事先准备几根红绳子,选择其中的一根绳子并且让新娘拉住,如果新郎拉住的绳子是新娘拉住的拿一根,那么两个人可以顺利通关。如果新浪选择错的话,那么就需要接受惩罚了,比如说先定个小目标,做一百个俯卧撑。
2、擦口红
准备一只快要用完的口红,然后将新郎的眼睛蒙住,要求新郎在不用手只用嘴的情况下,给新娘涂口红。这个时候旁边的亲友们可以指挥新郎的行动,全程新娘不可以出声。
3、心心相印
如果新人是比较温柔的话,不喜好张扬,那么可以玩玩这个游戏。事先准备好一只唇膏,在准备好一张心形的透明薄胶片,旁边的亲友们在新郎的嘴上涂好唇膏之后,然后贴上胶片,然后新娘再贴上来。要求新人在不用手的情况下,用对嘴的形式将胶片送到指定的位置,才算过关,如果失败的话就要接受惩罚了。
总结:
本文详细为大家介绍了关于闹洞房流行节目,以及闹洞房狠一点的节目,相信大家对于本文都有了了解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